元+宇宙=元宇宙?
2021-11-11元宇宙
几个月来,元宇宙大火,资本纷纷入局对市场进行布局,关于元宇宙的解读也纷至沓来。
几个月来,元宇宙大火,资本纷纷入局对市场进行布局,关于元宇宙的解读也纷至沓来。
“元(meta)”源于希腊语前置词与前缀“μετά”,意即“之后”、“之外”、“之上”、“之间”。当前,这个意思仍然可以在单词“metaphysics(形而上学)”和“meta-economy(元经济)”中隐约看到,但这两种意思在今天已经并不常用。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4世纪创作了《形而上学》,讨论了人们在研究物理世界后可能研究的现实的本质。在《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中,“元”是指将形式转变为一种超越现有形式的新形式。
中文的“元”是古词,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头部突出的侧立的人形,本义即人头。头位居人体最高处,而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元”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为头的用法后来逐渐被“首”取代,“元”在语言使用当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义。《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从一从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元者为万物之本”,极为简明而传神。
现代的“元”的概念则始于 1920 年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提出的元数学。一般来说,元数学是指使用数学技术来研究数学本身,是一种将数学作为人类意识和文化客体的科学思维或知识。这种自我指涉的意义成为了后来的meta-anything的大多数版本的核心。
随着Lisp语言的出现,“meta”开始具有技术内涵。Lisp起源于1958年,是现今第二悠久而仍广泛使用的高端编程语言。只有FORTRAN编程语言比它更早一年。Lisp 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部分原因在于它具有所谓的元编程(meta programming)能力——编写或者操纵其他程序(或者自身)作为它们的数据,或者在运行时完成部分本应在编译时完成的工作。随着 Lisp 的流行,不少为 Lisp 程序员设计的键盘甚至带有 Meta 键。
Lisp语言发明十年后,约翰·李利(John Lilly)在《人类生物计算机中的编程和元编程》中将元编程的概念应用于人类,1960 年代的迷幻英雄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曾将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个思想之一”。约翰·李利提出,我们的环境不断地“编程”我们。在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和精神兴奋剂(LSD)中的实验,约翰·李利认为可以允许人们修改我们自己的程序。
1979 年,道格·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与Basic Books合作出版了《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ödel,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书中借鉴元数学和元编程中的早期用法,使用前缀“meta”表示自我参照。
流行文化中“meta”的含义也自此初步确定:当我们谈论某事是“元”时,那是因为我们在自我指涉地谈论某事。“元”中的“自我指涉地谈论某事”含义使得这个词成为独立的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一类自我反思和旁观自己的行为。
“元”中的“旁观自己”含义在艺术中被经常使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本书中的主人公正在写书或者一部电影中的主人公正在拍电影,这种形式就可以被称为“元”。有些作品非常夸张得使用了“元”这种形式,比如电影《鸟人》就讲了一个在电影《鸟人》(同名)中扮演超级英雄的演员尝试去重启他在戏剧舞台的职业生涯,去拍一场更像是电影的戏剧。
关于“元”在流行文化中的用法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描述:元+B=关于B的B。当我们在某个词上添加前缀“元”的时候,比如“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文本”就是“关于文本的文本”,“元宇宙”,也就是“关于宇宙的宇宙”。
“元(meta)”源于希腊语前置词与前缀“μετά”,意即“之后”、“之外”、“之上”、“之间”。当前,这个意思仍然可以在单词“metaphysics(形而上学)”和“meta-economy(元经济)”中隐约看到,但这两种意思在今天已经并不常用。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4世纪创作了《形而上学》,讨论了人们在研究物理世界后可能研究的现实的本质。在《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中,“元”是指将形式转变为一种超越现有形式的新形式。
中文的“元”是古词,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头部突出的侧立的人形,本义即人头。头位居人体最高处,而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元”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为头的用法后来逐渐被“首”取代,“元”在语言使用当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义。《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从一从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元者为万物之本”,极为简明而传神。
现代的“元”的概念则始于 1920 年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提出的元数学。一般来说,元数学是指使用数学技术来研究数学本身,是一种将数学作为人类意识和文化客体的科学思维或知识。这种自我指涉的意义成为了后来的meta-anything的大多数版本的核心。
随着Lisp语言的出现,“meta”开始具有技术内涵。Lisp起源于1958年,是现今第二悠久而仍广泛使用的高端编程语言。只有FORTRAN编程语言比它更早一年。Lisp 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部分原因在于它具有所谓的元编程(meta programming)能力——编写或者操纵其他程序(或者自身)作为它们的数据,或者在运行时完成部分本应在编译时完成的工作。随着 Lisp 的流行,不少为 Lisp 程序员设计的键盘甚至带有 Meta 键。
Lisp语言发明十年后,约翰·李利(John Lilly)在《人类生物计算机中的编程和元编程》中将元编程的概念应用于人类,1960 年代的迷幻英雄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曾将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个思想之一”。约翰·李利提出,我们的环境不断地“编程”我们。在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和精神兴奋剂(LSD)中的实验,约翰·李利认为可以允许人们修改我们自己的程序。
1979 年,道格·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与Basic Books合作出版了《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ödel,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书中借鉴元数学和元编程中的早期用法,使用前缀“meta”表示自我参照。
流行文化中“meta”的含义也自此初步确定:当我们谈论某事是“元”时,那是因为我们在自我指涉地谈论某事。“元”中的“自我指涉地谈论某事”含义使得这个词成为独立的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一类自我反思和旁观自己的行为。
“元”中的“旁观自己”含义在艺术中被经常使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本书中的主人公正在写书或者一部电影中的主人公正在拍电影,这种形式就可以被称为“元”。有些作品非常夸张得使用了“元”这种形式,比如电影《鸟人》就讲了一个在电影《鸟人》(同名)中扮演超级英雄的演员尝试去重启他在戏剧舞台的职业生涯,去拍一场更像是电影的戏剧。
关于“元”在流行文化中的用法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描述:元+B=关于B的B。当我们在某个词上添加前缀“元”的时候,比如“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文本”就是“关于文本的文本”,“元宇宙”,也就是“关于宇宙的宇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