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时代,“吃”不该被营销掩盖!
2022-03-08今日热门
近日,上海一中餐厅模仿日料做法,其价格高菜量少的特征引发网友热议。相关餐厅则回应:“我们并不太在意网络上对餐厅的质疑和争论,只专注做好自身本分工作,做好每道菜就是对顾客最好的回应。”
近日,上海一中餐厅模仿日料做法,其价格高菜量少的特征引发网友热议。相关餐厅则回应:“我们并不太在意网络上对餐厅的质疑和争论,只专注做好自身本分工作,做好每道菜就是对顾客最好的回应。”
那么,此餐厅“中餐日作”为何引起如此热议?
首先,回到事件本身,即“中餐日作”是否合理?一些网友会称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意实践,是某种具有先锋气质的“创作”。然而这种说法是有明显问题的。我们即使不去谈中日间的关系的历史复杂性,依靠某相关餐厅出示的实物图,无论是两根白菜上架着一块肉丁,还是将炒河粉装在小碟里,都很难说是“先锋实践”——这只不过是将中餐以日料的形式呈现而已。那么,假如“中餐日作”没有先锋性,从菜品本身来说,它又是否合理呢?无视两种文化的内在差别,只是将最表面的形式挪过来,这不就是邯郸学步吗?
其次,另一个能够激起广大网友讨论的是“价格高菜量少”这一特征。仅从公开的实物图来看,菜品实在是少的惊人,“中餐日作”在这方面倒是学了十成,而价格却高达人均两千元,这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欺客”这一点。毕竟,一道菜品的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距是很难被一般的食客所察觉到的,但菜品主观上值不值这个价确实我们能用感官所能感受的。
最后,无论是“中餐日作”这一形式,还是“价高菜少”这一特点,都和餐厅运营息息相关。在多篇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标题都有着“网红餐厅”的字眼,而餐厅的“中餐日作”和“提前预约”的做法也确实是一种“网红餐厅”的自我标榜。通过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餐厅引发争议的做法了,因为它本身的运营方式就不与普通餐馆相同,与其说是出售菜品获得收入,不如说是出售对菜品的新奇展示获得收入。“吃”这个目的在实质上反而被掩盖了,而对这场“盛大”且“新奇”的菜品观赏反而成为了消费的目的。“价格高菜品少”的缘由可能更应当归结于菜品的这种“附加值”上。
当“吃”本身的体验不能被保证,所谓的“料理哲学”和“料理实验”最终就可能变成吸金的营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