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产品折扣下单

营销日历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营销快讯 > 今日热门

今日热门

我为什么对营销越来越没有认同感?

2021-12-15今日热门
上个月的工作例会,领导特别指示,对你说:“接下来,我们要把短视频做好,有什么好建议?”

上个月的工作例会,领导特别指示,对你说:“接下来,我们要把短视频做好,有什么好建议?”

你开始去研究短视频,分析了n款爆款视频后,呈交了一份完美的方案。却不想领导又突然说:“接下来,我们要关注下直播,我们要启动直播。”

你排了一下手头的活,发现来不及,于是和领导商量,能不能暂时不做直播,领导语重心长地和你说:“不做不行啊,不然我们抢不到高地啊。”

于是,你的工作任务多了一项:看直播。

好吧,以上又是窝草虚构的,具有夸张成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今天的文章,起源于窝草的一次突然而来的困惑——我开始对自己的营销工作效能产生了巨大怀疑,包括对这个岗位也产生了不认同感。

这里略带羞耻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刚入职这个岗位的时候,我觉得营销编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对标到互联网,它是产品运营的存在。我为自己每一次推出去的觉得有意义的书,哪怕只推成功给一个人也非常自豪和开心。

现在的窝草已经大彻大悟,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毕竟是在公司,效率和效益才是在首要地位,毕竟在我们行业的大部分公司,活下去才是首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出版圈营销编辑这个岗位也在日益精细化,有些公司已经开始刨除这个岗位啥都干的角色,而是专岗专项,随时而来的问题就是,现在的营销编辑到底在做什么?

01

品牌or营销

营销编辑职能的变化


随着商业市场越来越发达,很多出版社开始感受到“不舒服”起来,因为市场变了,相应地,无论是从产品的生产、运营和渠道,和10年前相比,都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

市场产品结构的剧烈变化、直播带货的挤压、政策的变化、图书公司的异军突起等等,这都让很多已经积重难返的出版社开始越来越重视营销这个功能。

但问题是,大部分出版社营销编辑的功能设置上并不市场,很多出版社之所以会设置这个岗位,其初衷也并不是为图书或者市场服务的,而更多的是用来服务于领导,有点类似于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政府公关,很多出版社的营销编辑岗位也不是设在发行部门或者市场部,而是在办公室等这样的行政岗。毕竟,服务于领导需求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面对营销需求越来越大的市场,有些营销编辑开始会陷入一种焦虑,“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

很多销售会认为营销什么也没做,但是营销又认为我明明在很努力地做推广,肯定会带来潜在的效果。也确实,很多时候营销的工作是不能计算kpi的,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矛盾。还是那句话,那是因为有些营销编辑的岗位设置从一开始就不是服务于市场的,当然很难要求它做得很多。相应地,很多营销编辑也想改变现状,但很有可能注定短期内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或者出版社把营销编辑做了区分,一部分专门做领导交办的事务,而一部分则主做服务于市场的事情,出现了品牌部(或者叫新媒体中心)和市场部,有的社在岗位设置上,在传统的发行内部建立一个营销团队。但我知道,更多地出版社是要求营销编辑在原有的框架下做相应的改变,为适应市场变化做相关动作。

社群、渠道运营、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越来越多互联网新兴岗位需求接入出版行业,然而,人力却没有随之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营销编辑需要身兼数职的原因之一,以及为什么前期出版社挤火车很难的原因之一,举个例子,有相关行业的报道称,一个成熟的直播团队需要7个人。嗯,可以再对比下我们自己。

最开始我进入这个岗位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营销编辑主要做的应该有点类似于品牌传播。我们将一系列的图书,通过活动策划,运营等方式,将图书的核心理念传递读者,然后再促进销售。然而现实却告诉窝草,我还是太天真。这里面会有各种弯弯绕绕,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

那么营销要做品牌吗?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营销要顾及销售吗?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营销,应该是运营和销售的结合。不然就很容易造成,做销售的不懂内容,而做内容的对市场一窍不通。

作为营销编辑,可能还会面临一个问题,流量和内容的冲突,我们是要追着流量跑还是扎实沉淀做内容?

同时,面对目前扎堆进入视频平台的现状,营销编辑也被反复问起“图书真的适合视频平台吗?”

02

看直播的人买书吗?

买书的人看直播吗?


随着直播的兴起,许多出版社领导已经越来越重视视频和直播这一块内容,我们也终于不用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这个东西有多么重要,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该如何做直播or短视频?甚至我们还在怀疑,图书真的适合做直播or短视频吗?

我曾经在一位小红书博主上看到这样的问题:看直播的人买书吗?买书的人看直播吗?同样的窝草也曾经在bot上写过一篇文章《图书真的适合“短”视频平台吗?》,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在那篇文章中,我主要从营销角度和情怀角度简单地分析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视频。简单来讲,就是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视频这个载体,把我们的出版理念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找到我们潜在的目标用户。毕竟视频是目前大部分用户都乐意接受的媒介,随着后面5G的逐渐普及,不管你乐意或者不乐意,视频肯定会是一种主流趋势,就好像当初的微信公众号一样。

互联网这辆“高铁”已经越开越快,在图书这个行业,即使反应再迟钝,也该是时候挤上去了。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一边想挤上去,一边又看不上车上的乘客。我们想紧跟时代的潮流,是因为害怕被抛下,害怕连车尾都追不上,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出书--中盘--书店--读者”的时代,没有适当的营销手段,读者根本不会买账。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今后的更新迭代只会越来越快。

但我知道很多同行,特别是编辑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图书这种内容丰富的出版物真的适合浮躁的“短”视频平台吗?”

有这样的疑问也非常重要,因为一本书的内容确实不能用短短几分钟视频呈现,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更新的可能。毕竟我们也不是头部的出版社公司,已经在视频这个流量池里吃饱了红利,然后才能轻描淡写地说:“视频是对图书的一种巨大的伤害。”

03

现在谁也不愿意再做

生产队里的老黄牛


我们既然已经看到了视频和直播的重要性,窝草相信很多出版公司也开始在着手布局视频矩阵,于是,很多营销编辑纷纷做起主播、摄影师和剪辑师。当然也有可能在一些公司,这些工作是由一个人完成。

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传统出版社,这种工作还是一种兼职的存在。即营销编辑在并没有减少日常工作,也没有增加人手的情况下,额外增加了一个视频或者直播或者两者兼具的工作。

当然,这或许是出版圈的一个优势,就是它非常自由,不像很多大厂,在分工日益精细的情况下,员工逐渐成为螺丝钉。在出版社,你的职业发展是非常自由的,出版圈的环境也非常鼓励你去尝试和探索,以及试错成本较低。

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谁也不愿意做生产队里的老黄牛,任劳任怨。在情怀和经济效益方面,你至少要满足员工一个。而不是打着“我们要理想”的口号,劝年轻人不要总是向钱看齐。在经济效益和情怀双重缺失之下,我们当然会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巨大怀疑。至少,对于一些员工来说,你哋让TA感受到技能的收获感也行。(我学到东西了,我很开心)

好吧,本来想写困惑,但是写着写着又成了吐槽,其实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有机会再来吐槽吐槽自己。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