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甄嬛传》历久弥新,但“大女主”终被雨打风吹去!
2021-03-25名家专栏
今年是《甄嬛传》首播的第十年。步步为营的甄嬛、娇蛮跋扈的华妃、绵里藏针的皇后、冷酷绝情的皇上……这些经典的剧中形象依旧生动。而在社交网络上,十年间《甄嬛传》从未淡出网友视野,剧中相关角色、名场面、金句时常被翻新成热门话题;在拥有其版权的视频网站上,这部2011年上线的电视剧里,布满了来自2021年的网友留下的弹幕。
今年是《甄嬛传》首播的第十年。步步为营的甄嬛、娇蛮跋扈的华妃、绵里藏针的皇后、冷酷绝情的皇上……这些经典的剧中形象依旧生动。而在社交网络上,十年间《甄嬛传》从未淡出网友视野,剧中相关角色、名场面、金句时常被翻新成热门话题;在拥有其版权的视频网站上,这部2011年上线的电视剧里,布满了来自2021年的网友留下的弹幕。
重复刷《甄嬛传》,在网上讨论“甄学”,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同时,在近十年之后,国产电视剧市场风云变幻,《甄嬛传》成为神话,清宫大女主剧却走下神坛。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甄嬛传》讲起,试图分析以下问题:
1、在今天的媒介环境里,年轻人如何消费《甄嬛传》?
2、《甄嬛传》领衔的大女主宫斗爽剧中爆款频出的原因有哪些?
3、十年后的今天,《甄嬛传》依然很火,大女主剧为何不香了?
《甄嬛传》在媒介流变中历久弥新
《甄嬛传》是一部太经得起精推细敲的作品,这也是它能在庞杂的电视剧市场中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它剧情构思精巧,人物刻画深刻,堪称一部“小红楼梦”,由此也催生了一批批“甄学”研究者。关于这部剧的讨论,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消散,反而渐渐成为国内互联网上的一种类亚文化般的存在。
人们对《甄嬛传》上瘾,更多还是在于剧情,几乎每一句台词都带有深意。播出后近十年的时间里,相关细节还在知乎、微博上被反复讨论揣摩。
知乎用户“麻辣菊花小团子”锲而不舍地连载了67章的《甄嬛传之安陵容重生》,希望可以改写安陵容。这个反转人生的剧本在去年的知乎晚会答案奇妙夜上得到了饰演安陵容的演员陶昕然的演绎。
除了历久弥新的剧情解读和再创作,《甄嬛传》的另一大重要遗产是表情包。华妃翻上天的白眼、皇上咽气前的震怒、皇后哭诉“臣妾做不到”的凄婉画面,也成了这十年间许多网友聊天斗图时的常用素材。
如今的《甄嬛传》还有一个不断升值的宝藏——弹幕。电视剧中的弹幕形成了一个与视频内容相互嵌套的新场景,多次反复刷剧的观众不仅详细解读复杂故事线,还留下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包袱。
猜猜这是哪一集?
与此同时,《甄嬛传》是网友二次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年轻人的脑洞给了《甄嬛传》一轮又一轮“新玩法”。互联网使得《甄嬛传》这个经典剧目成为了具有二次创作、次生传播可能性的“开放性文本”,在亚文化浪潮里被年轻人不断阐释和翻新,注入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因此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2010年代,《甄嬛传》们何以攀上顶峰?
目前,《甄嬛传》的豆瓣评分高达9.2,被视为宫斗剧的巅峰。事实上,十年前《甄嬛传》《宫》《步步惊心》的成功,也将大女主宫斗爽剧拉到高潮。此后数年间,《武媚娘传奇》《芈月传》《延禧攻略》等同类型题材同样大获成功。
开播10年,《甄嬛传》的豆瓣评分高达9.2,被视为宫斗剧的巅峰
那么,从内容消费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大女主+宫斗题材的爆款会在过去十年间频繁出现呢?
宫斗剧是权谋政治和宫廷奇观的集合体,跌宕起伏的宫廷权术、精致考究的服装造型、琳琅满目的珍馐美食和女主最终开挂逆袭的酸爽……这些文本内容契合了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想象,带领观众纵横捭阖,将宏大的历史风云演绎成一种个人化的历史书写。
受众从“宫斗”类型化文本中获得快感,为文本生产者创造了丰厚的利润,这种商业成功很容易被更多的生产者复制,生产出更多的同类产品投诸市场。
宫斗剧作为一种欲望生产线,内容本质上是对各种欲望的表达,它通过表现各种各样的人性深处的心理欲求,来与观众的情感基调达成一致。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与历史纵深感的消失,再加上主角“升级打怪”的爽感,受众借以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种种苦难和不满的规避与逃离。
宫斗剧与现实中的职场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封闭单一的空间背景、多重复杂的等级结构、合作而又疏离的人际关系。
《延禧攻略》表现的小宫女的进阶逆袭之途以及《甄嬛传》的开挂升级之路有着鲜明的职场隐喻特征,这一点与新世纪以来表现草根逆袭的类型剧之间存在着超类同构的互文关系,被奉为当代青年的职场厚黑学。[1]
2011年,广电总局正式下发的相关政策为国产电视剧腾挪出了极大的施展空间,作为有着收视率保障的市场宠儿,宫斗剧的地位水涨船高。[2]
此外,宫斗剧之所以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网络文学的助力。《步步惊心》《甄嬛传》《美人心计》《如懿传》都来自网络上热门的同名小说IP,小说本身已经获得了一部分人气以及口碑,因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为电视剧市场提供了内容补给。
过去十年间,宫斗、大女主和爽剧这几个关键词基本上也是爆款电视剧的标配,但如果将时间范围缩至这两年,无论是宫斗还是大女主,在电视剧市场的戏份都在下降。
自2018年起,现实题材电视剧崛起,戏说、胡编乱造的古装剧、宫斗剧受到限制。宫斗戏码逐步走入寒冬,古装大女主剧颓势也渐显。近几年,古装大女主剧豆瓣评分鲜少有上7分的。除了政策管理的原因,宫斗剧、古装大女主剧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3]宫斗剧在成为类型电视剧的同时,也表现出创作模式化的特征。慢性毒药、苦肉计、闺蜜背叛、陷害自虐流产三绝招等,衍化为宫斗剧的惯用戏码。
剧中大量人物设置与剧情走向以统一化、标准化、同质化的姿态出现,创作的模式化、角色的脸谱化逐渐令观众审美疲劳。例如,后宫之中总有一个嚣张跋扈的大boss、一个反目黑化的姐妹……
宫斗剧的核心在“斗”,宫廷里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后妃们的阴谋争斗取代了正义的力量,把权谋发挥到极致,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带给观众的仅仅是内心的愉悦。有些电视剧对权谋文化的呈现,实质上宣扬的是一种“以恶制恶”的态度。
其次,侧重于浓墨重彩地演绎历史或戏说历史,对历史进行篡改和捏造,而历史的真相却被放置一边,历史的真面目被过度遮蔽了。
十年来,《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刷新了宫斗剧的数据,构建出了“清宫宇宙”,却又在白热化的彼此人设矛盾中印证了这样一个现实:一些宫斗剧的价值观略显虚无。
如今的观众不再买宫斗剧乃至古装大女主剧的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宫斗剧里除去勤劳勇敢的女主角之外,其他女性形象都是邪恶的。这不仅解构了女性丰富的形象,也是对女性形象另一种形式的贬低。
宫斗剧以宫、宅成为“斗兽场”,在遵守古代男权原生规范的前提下,同处于从属地位、被压迫的各级各类女性以互相争斗为主要形式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这在如今看来显得残酷。
即便是爆款《延禧攻略》里,有着抵抗权力与规训的叛逆意识“黑莲花”魏璎珞,本质上还是依托于皇帝的喜爱,用个性的任性爱情征服权力。通过将权力与爱情合二为一,完成对权力最浪漫化的想象、美化与曲意逢迎。[4]
或许,对于新一批观众来说,不仅想看爽剧,还想看到真正独立自信的女性角色。
传统的“大女主”正在走进历史
再回到《甄嬛传》这部剧的内容,事实上,相比嫔妃之间的争宠、甄嬛与皇上和王爷之间的情爱纠葛,《甄嬛传》里有一个更精彩的点,那就是甄嬛和眉庄的同性友谊。
甄嬛和眉庄建立的女性同盟,试图摆脱男性的帮助,并利用女性情谊的正面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父权制关于女性欲望的刻板规定。女性友谊则是以漠视异性欲望为基础,削弱了男性情欲所长期占据的霸权地位。[5]
十年后,人们才想起女性友谊的奥义,就像《流金岁月》里的朱锁锁和蒋南孙,《了不起的女孩》的“金桐玉女”。想来,甄嬛和眉庄不就是这种挚友吗?
女性为什么一定要以互相争斗为主要形式的永不停歇的竞争,获得来自父亲和丈夫的更多注目、关爱及随之而来的赋权?女性为何一定要依靠传奇性的命运、超乎寻常的运气与机遇、玛丽苏附体来完成自我的成长与自我意识的解放?这是新浪潮下电视剧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联系到这几年国产电视剧掀起的“耽改热”,以及扶贫剧的火爆,不仅宫斗剧的市场份额在缩小,风靡多年的大女主剧也在降温。过去的创作逻辑已经变得吃力不讨好,《甄嬛传》这样的经典可以流传下来,但过去那些在某一年份刷屏的爆款却很难被新观众想起。
更大的IP、系列化的创作、丰富的群像刻画、紧跟时代潮流或能反映精神面貌的内容,正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大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