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师 :20年过去了,在讨论少年儿童防沉迷这事上,我们还在“绕圈圈”!
2022-11-25名家专栏
最近又有人讨论少年儿童网络防沉迷,我想摒弃那些正确的废话,说几句心里话。
最近又有人讨论少年儿童网络防沉迷,我想摒弃那些正确的废话,说几句心里话。
1
从二十年前的“蓝极速网吧事件”,到十几年前的“绿坝风波”,再到这两年的“游戏是精神鸦片”,都曾引发全国性的、大范围的少年儿童网络防沉迷讨论。
这些讨论,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形成一个定式结论,那就是:
一、首先,在社会层面,我们的有关部门要继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青少年上网管理机制。
二、其次,在学校层面,要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
三、然后,在家庭层面,家长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监督。
这三条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过去20年,不仅仅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可以用这个定式,任何所谓少年儿童问题(心理健康、早恋、逃课、沉迷奥特曼卡片等),都可以套用这个公式,百试不爽。
现在,20年过去了,我们在讨论青少年防沉迷这事上,还在原地“绕圈圈”,还在套用这套“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公式。PS: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五位一体”的版本,加入了国家和企业。
相信,未来二十年,这三条公式还会不断出现在各大学术讨论、期刊杂志、电视广播节目中,继续原地“绕圈圈”。
2
关于少年儿童网络沉迷,我们严防死守、围追堵截了20多年,甚至中途一度出现了遍布各地的网瘾治疗机构。我们成功了吗?
并没有!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网络沉迷呈现低龄化、多场景化的态势,形势和挑战更为严峻。我们的相关互联网主体,推出了一系列手段和策略,防止青少年防沉迷,比如快手的青少年模式、腾讯的严格游戏限制措施、洪恩英语的限制使用时长等功能。
还有很多平台通过完善实名制、人脸识别、答题测验等方式,堵上未成年沉迷网络的漏洞。
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们所谓防止少年儿童网络沉迷的工作,成功了吗?
也没有!
3
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工作还是有那么多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少年儿童沉迷网络的根源是什么?
很简单,核心因素在家长群体,在于那些年满18周岁有自控能力的家长群体。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背后往往会有一个甚至一对沉迷网络的家长。
试想一下我们周围的场景(没错,说的就是你我他),家长下班回来,抱着手机一屁股坐沙发上刷短视频,吃晚饭时边吃饭边下注世界杯比赛,晚上睡觉也要上淘宝加购物车。第二天醒来,拿着手机先上厕所,腿麻了恨不得半个小时起不来。早晨不用想,包子不蘸醋,就着手机也能吃完。
青少年儿童,尤其是婴童,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也是一个从反射模仿到自我模仿的过程。家长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对孩童的影响很大。况且随着手机网络高度发达,现在已经不是潜移默化了,而是一天好几个小时的耳濡目染了。
我们这成年人,被各种短视频和信息流平台吸引,信息获取主要靠推送,追求一时爽快的“奶头乐”,这种成年人会起到非常恶劣的榜样效应,孩子有样学样,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周末家长能带孩子去大山里徒步,去球场上挥汗如雨,去博物馆科教馆,那么孩子视野打开,就会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和文化,沉迷某一种网络游戏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家长一下班就窝在沙发里或者躺在床上刷手机,孩子不沉迷游戏才怪呢。
4
所以,真正要进行网络沉迷干预或者管理的,首先不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而是家长群体。
如果防沉迷体系没有上延到家长群体,那么再先进的“青少年模式”“青少年防沉迷”“政策限制”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我们的家长如果不合格、没有做好榜样,孩子沉迷就会成为必然。
简而言之,一个家里有“网瘾儿童”,往往也会有“网瘾中年”。如果家里出现了“网瘾家长”,大概率也会出现“网瘾儿童”。
如何干预成年人的网络沉迷,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法律法规几乎不会管,学校管不到,家里没人管。
有一些平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行动起来。比如腾讯公司,旗下的欢乐斗地主推出了健康游戏系统,哪怕成年人玩这款游戏,如果连续玩游戏超过一定时间会强制下线。如果成年玩家能够在防沉迷限制之前下线,还会得到系统奖励,有时候也会建议用户读书休息。
当然,这只是个别企业个别产品的试水,对于干预愈演愈烈的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实乃杯水车薪。
成年人的网络沉迷问题应该被全社会重视起来,至于怎么去治理,我也没有想到好办法。这里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各方一起献言,共同商议。
5
最后再来说一个老问题,青少年儿童喜欢玩电脑、玩手机一定不好吗?
我看未必。如果有人拿“老玩手机,对眼睛不好”说事,我会告诉他当下最影响青少年视力的项目是网课,我们要不要把网课停了?
任何一代人都有融入社交圈层和文化认同的刚需,小学生同样如此。千万别把现在的小学生当小孩看,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普及,这代人普遍早熟(身体和心理全面早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提前觉醒。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比如我喜欢看金庸小说,我会融入金庸小说爱好群体的圈子;张三喜欢打篮球,他经常和同事下班约着去球场狂欢;李四喜欢捏脚,经常带着客户去洗脚城谈生意。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品味选择要做的事情、要享受的娱乐方式。小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所谓小学生沉迷游戏,沉迷奥特曼卡片现象,我的观点是堵不如疏。堵是堵不上的,完全堵死就会溢出到别的地方。昨天咱们把《王者荣耀》禁止了,今天如果再把奥特曼卡片禁止了,明天也一定会出来其他的新物种,总有一款产品/一种文化让青少年儿童沉迷其中。
其实,游戏产品背后的本质是社交,是文化认同,进而形成低龄儿童的社交圈层。“很多小学生为什么要玩王者荣耀/奥特曼卡片,因为如果他不去玩,就和同学没有共同话题了。”
我们家长如果真觉得沉迷奥特曼卡片是个大问题,那么也可以参与进来,玩几把《王者荣耀》,买一些奥特曼卡片,借机融入到少年儿童人群中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文化,和他们打成一片,然后循序渐进去引导。我们可以和孩子们玩卡牌PK,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也可以比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赛算术。
总之,只有融入这个圈子,才能发现圈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1
从二十年前的“蓝极速网吧事件”,到十几年前的“绿坝风波”,再到这两年的“游戏是精神鸦片”,都曾引发全国性的、大范围的少年儿童网络防沉迷讨论。
这些讨论,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形成一个定式结论,那就是:
一、首先,在社会层面,我们的有关部门要继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青少年上网管理机制。
二、其次,在学校层面,要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
三、然后,在家庭层面,家长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监督。
这三条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过去20年,不仅仅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可以用这个定式,任何所谓少年儿童问题(心理健康、早恋、逃课、沉迷奥特曼卡片等),都可以套用这个公式,百试不爽。
现在,20年过去了,我们在讨论青少年防沉迷这事上,还在原地“绕圈圈”,还在套用这套“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公式。PS: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五位一体”的版本,加入了国家和企业。
相信,未来二十年,这三条公式还会不断出现在各大学术讨论、期刊杂志、电视广播节目中,继续原地“绕圈圈”。
2
关于少年儿童网络沉迷,我们严防死守、围追堵截了20多年,甚至中途一度出现了遍布各地的网瘾治疗机构。我们成功了吗?
并没有!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网络沉迷呈现低龄化、多场景化的态势,形势和挑战更为严峻。我们的相关互联网主体,推出了一系列手段和策略,防止青少年防沉迷,比如快手的青少年模式、腾讯的严格游戏限制措施、洪恩英语的限制使用时长等功能。
还有很多平台通过完善实名制、人脸识别、答题测验等方式,堵上未成年沉迷网络的漏洞。
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们所谓防止少年儿童网络沉迷的工作,成功了吗?
也没有!
3
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工作还是有那么多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少年儿童沉迷网络的根源是什么?
很简单,核心因素在家长群体,在于那些年满18周岁有自控能力的家长群体。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背后往往会有一个甚至一对沉迷网络的家长。
试想一下我们周围的场景(没错,说的就是你我他),家长下班回来,抱着手机一屁股坐沙发上刷短视频,吃晚饭时边吃饭边下注世界杯比赛,晚上睡觉也要上淘宝加购物车。第二天醒来,拿着手机先上厕所,腿麻了恨不得半个小时起不来。早晨不用想,包子不蘸醋,就着手机也能吃完。
青少年儿童,尤其是婴童,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也是一个从反射模仿到自我模仿的过程。家长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对孩童的影响很大。况且随着手机网络高度发达,现在已经不是潜移默化了,而是一天好几个小时的耳濡目染了。
我们这成年人,被各种短视频和信息流平台吸引,信息获取主要靠推送,追求一时爽快的“奶头乐”,这种成年人会起到非常恶劣的榜样效应,孩子有样学样,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周末家长能带孩子去大山里徒步,去球场上挥汗如雨,去博物馆科教馆,那么孩子视野打开,就会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和文化,沉迷某一种网络游戏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家长一下班就窝在沙发里或者躺在床上刷手机,孩子不沉迷游戏才怪呢。
4
所以,真正要进行网络沉迷干预或者管理的,首先不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而是家长群体。
如果防沉迷体系没有上延到家长群体,那么再先进的“青少年模式”“青少年防沉迷”“政策限制”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我们的家长如果不合格、没有做好榜样,孩子沉迷就会成为必然。
简而言之,一个家里有“网瘾儿童”,往往也会有“网瘾中年”。如果家里出现了“网瘾家长”,大概率也会出现“网瘾儿童”。
如何干预成年人的网络沉迷,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法律法规几乎不会管,学校管不到,家里没人管。
有一些平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行动起来。比如腾讯公司,旗下的欢乐斗地主推出了健康游戏系统,哪怕成年人玩这款游戏,如果连续玩游戏超过一定时间会强制下线。如果成年玩家能够在防沉迷限制之前下线,还会得到系统奖励,有时候也会建议用户读书休息。
当然,这只是个别企业个别产品的试水,对于干预愈演愈烈的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实乃杯水车薪。
成年人的网络沉迷问题应该被全社会重视起来,至于怎么去治理,我也没有想到好办法。这里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各方一起献言,共同商议。
5
最后再来说一个老问题,青少年儿童喜欢玩电脑、玩手机一定不好吗?
我看未必。如果有人拿“老玩手机,对眼睛不好”说事,我会告诉他当下最影响青少年视力的项目是网课,我们要不要把网课停了?
任何一代人都有融入社交圈层和文化认同的刚需,小学生同样如此。千万别把现在的小学生当小孩看,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普及,这代人普遍早熟(身体和心理全面早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提前觉醒。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比如我喜欢看金庸小说,我会融入金庸小说爱好群体的圈子;张三喜欢打篮球,他经常和同事下班约着去球场狂欢;李四喜欢捏脚,经常带着客户去洗脚城谈生意。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品味选择要做的事情、要享受的娱乐方式。小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所谓小学生沉迷游戏,沉迷奥特曼卡片现象,我的观点是堵不如疏。堵是堵不上的,完全堵死就会溢出到别的地方。昨天咱们把《王者荣耀》禁止了,今天如果再把奥特曼卡片禁止了,明天也一定会出来其他的新物种,总有一款产品/一种文化让青少年儿童沉迷其中。
其实,游戏产品背后的本质是社交,是文化认同,进而形成低龄儿童的社交圈层。“很多小学生为什么要玩王者荣耀/奥特曼卡片,因为如果他不去玩,就和同学没有共同话题了。”
我们家长如果真觉得沉迷奥特曼卡片是个大问题,那么也可以参与进来,玩几把《王者荣耀》,买一些奥特曼卡片,借机融入到少年儿童人群中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文化,和他们打成一片,然后循序渐进去引导。我们可以和孩子们玩卡牌PK,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也可以比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赛算术。
总之,只有融入这个圈子,才能发现圈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 36氪:花西子跌出天猫双十一彩妆预售榜前20;西贝官方回应3只蒸饺29元;贵州茅台酒出厂价格平均上调约20%!
- 36氪:字节跳动宣布除夕统一放假;印度富豪要求年轻人每周工作70小时;苹果发布新一代M3系列芯片!
- 36氪:王海称李佳琦直播间卖和田玉为假货;国家发改委回应2024年放假安排;前三季度中国黄金消费量835.07吨!
- 36氪:美ONE回应京东采销喊话李佳琦;PICO回应业务转向以及高管离职传闻;疯狂小杨哥回应电商挤压实体经济!
- 36氪:iPhone 15全系价格暴跌;QQ邮箱回应付费会员争议;海底捞回应传菜员需为硕士学历
- 36氪:青岛啤酒回应网络相关视频;国泰航空回应航班起飞后货舱门没关好;电商平台“狗嘴套”销量倍增!
- 36氪:碧桂园回应创始人父女离境传闻;李亚鹏被限制高消费;诺基亚将裁员至多14000人以削减成本!
- 36氪:马汽车称公司未申请破产;茅台董秘称员工离职率只有万分之三;iPhone15 Plus价格暴降!
- 36氪:南航回应飞机餐发4个馒头1片白菜;华为旗下支付牌照机构更名为花瓣支付;iPhone 15 Pro被曝生产成本523美元!
- 36氪:上海宝格丽酒店被挂牌出售,最贵套房30万一晚;海底捞回应拒绝给棉花娃娃过生日争议;印度将申办2036年奥运会!